媒体报道
清明云祭祀,缅怀先烈寄哀思——我校组织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
发布时间:2021-04-04   点击数:686

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踏青节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节日期间

人们追忆先人、祭奠英烈、表达哀思之情

踏青出游、亲近自然、感受春日之美

遵循时令、安排农事、期待好的收成

 

清明将至,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凝望英烈的背影。

今年的清明节,是一个特殊的清明,在这场全国的抗疫战争中,涌现了太多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事迹。值此特殊时期,西湖学子参加了网上祭英烈活动。活动中,同学们观看了英烈视频,浏览英烈事迹,并为英烈献花、鞠躬、向英烈致敬。

用革命英烈的精神激励自己奋勇前进,用时代梦想的召唤激发自己的家国情怀,用实际行动为祖国添光彩。


 

清明节简介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5号前后。清明原指春分后十五天,《历书》曾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察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基,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520日 。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风俗习惯

 

寒具

唐代之前,清明前一天古人叫寒食节,以纪念晋国公子的功臣——宁愿烧死、也不出山为官的介子推。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人们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如青团、馓子等。入宋以后,清明和寒食节逐渐合而为一。

 

寒食食品达数十种,大多寓意深刻。甜而不腻的青团、香脆精美的馓子、鲜嫩欲滴的清明果、米香扑鼻的乌稔饭、丰满味美的清明螺……而老南京吃寒具,就是馓子。馓子以油和麦面揉拉成细条,盘绕环状,油炸而成。

春日踏青,带上寒具,边吃边游,或加糖用开水冲泡食用,自有一番风味。由于寒食节禁火,寒食节的前一日就称之为炊熟,人们在这一天会准备各式各样可供冷食的食物,留待后面几天吃,直到清明结束。

 

吃清明

清明节在古代是祭祀性的节日,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时馐清酒祭奠祖先。祭完之后,家人和应邀来的亲戚共享酒食,叫吃清明

 

古代在江南,人们要挑荠菜做馄饨过节,清明扫墓时要做黄花青果糕作供物,采用一种菊科野草的嫩叶捣烂去汁和粉做成,非常好吃。而且,清明美食的传统还来自于古代清明踏青之后的野餐。

 

青团

南方人最熟悉的清明美食就是青团了。青团,俗称青圆子,只有江南才有,而且,只在清明前后才有。也因此,它又叫清明果,一年里能吃青团的日子,就那么十几天,所以,南京人都格外珍惜。

清明节为何要吃青团?专家说,除了一些地方祭祖需要食材外,青团所含有的青汁营养丰富,特别是春季肝火旺盛有很好的食疗作用,吃到美食还能养生健体,老祖宗的饮食习惯其实大有讲究。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希望西湖学子们,通过这次网上祭英烈活动,能够慎终追远、缅怀先辈,主动学习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断增进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学习。